在人力资源大省河南,尽管目前“招工难”现象和“就业难”现象并存,但相当一段时期内,就业问题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头等大事。以创业带动就业,成为近年来河南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而小额担保贷款在其中发挥的资金杠杆效应日益突出,走在了全国前列。
--就业资金绩效评估:小额担保贷款得高分
“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这是困扰包括河南在内的众多中西部省份的问题。目前,河南农村仍然有800万的富余劳动力需要转化,2011年劳动力供需缺口仍然在100万人左右。据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介绍,依省内现有的企业,吸纳不了这么多就业,以创业带就业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举措。
2008年,河南省出台了促进全民创业的文件,在创业资金来源上,河南省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对小额担保借款进行了多次调整创新,2010年,全省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64.3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214%,扶持10.3万人自主创业,带动就业和小企业吸纳就业32.9万人,贷款发放额、回收率、得到中央财政补助贴息资金、扶持创业和带动就业人数等多项指标几年来均保持全国领先。
通过几年的运行,小额担保贷款的政策优势日益显现。根据河南省人力和资源社会保障厅对就业专项资金做的绩效评估显示,小额担保贷款首先是政策成本低。小额担保贷款开发1个就业岗位的平均投资成本是600元左右,而政府投资购买开发1个公益性岗位每年需投资1万元左右。二是开发岗位最直接,一人创业平均可带动4人就业。三是杠杆效应明显。截至2010年12月底,河南省通过小额担保贷款累计带动民间资本投入达到312亿元以上,2010年当年带动民间资本投入达到132亿元以上。四是得到中央财政补贴较多。河南省累计得到中央财政补助贴息资金10亿多元,位列全国第一。五是贷款风险较低。河南省小额担保贷款回收率从2005年的95.5%上升到目前99.1%,风险逐年降低。
记者采访了解到,“十一五”期间河南全省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40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了10.8倍。2010年,河南省当年新增发放小额担保贷款64.4亿元,其中为返乡创业农民工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0.6亿元,为大学生发放贷款1.6亿元;累计发放总量达136亿元,帮助和扶持33万多人自主创业,带动就业和小企业吸纳就业109万人;贷款回收率保持在99%以上。
--不断创新 倍增效应初显
河南在推动全民创业中,注重加强创业培训以提升创业主体的能力,同时在小额担保贷款方面不断地进行政策创新、降低门槛和简化程序,全省创业活跃度逐年提高,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日益显现。“十一五”期间,全省累计开展创业培训10万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24亿元,帮助31万人成功创业,带动就业105万人。
随着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河南对小额担保贷款政策进行了多次调整,在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操作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政策内容,扩大了贷款人范围,提高了额度。目前,对自主创业人员原则上可给予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其中,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贷款额度放宽至8万元,期限2年,由中央财政给予全额贴息;对符合条件的小企业可给予最高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期限2年,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给予50%贴息。
利用小额担保贷款5万元,开封市王玉宾、蒋慧娟夫妇从打工仔成为小老板,他们的“老板”品牌橱柜卖场声名远扬。安阳市大学毕业生周扬锋成立了该市第一家由大学生创办的以服务大学生就业、实习、勤工俭学及职业生涯规划为主营业务的人力资源公司,先后安置就业、实习勤工俭学大学生2000多人次,被众多媒体及大学生称为“大学生司令”。
不断创新,是河南省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屡屡取得突破的重要因素。在2010年,河南省结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重点帮扶“大学生村官”和有技术有经验的返乡创业人员,与妇联结合帮助农村留守妇女创业等,针对性较强地展开工作,不仅提高了创业成功率、培育了一批示范典型,也化解了其他一些农村问题。
河南省还与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合作在全国首创“小额担保贷款批发直贷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已发放13亿元小额担保贷款。积极推广“公司+农户”小额担保贷款扶持模式,将农业龙头公司引入合作机制中,形成可复制的批发化经营模式,已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813万元,支持763户返乡创业农民工实现创业。
漯河市大胆创新,把小额担保贷款的放贷比例由1:5放大到了1:10,较好地破解了担保金不足的难题。洛阳市把担保基金投入纳入财政预算,当年新增担保基金8000多万元;郑州市提高小额担保贷款额度,将个人贷款额度由5万元调整为10万元,将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额度由最高200万元调整为400万元,加大了对创业的资金支持。开封市对优秀大学生、军转干部取消反担保,与经办银行实现“一站式”服务,2天内完成发放贷款。
这一系列的创新使得河南小额贷款工作走在了全国领先的位置,截止到2010年底,河南个体工商户为157.2万户,吸纳就业385.2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0.9%、10.7%;私营企业为30.2万户,吸纳就业315.1万人,比上年分别增长16%、17.6%。
--专家建议财政应持续投入放大杠杆效应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目前的多项就业资金中,小额担保贷款的绩效优势日益显现,并且各地在不断摸索中也总结了一些新的经验,但同时,担保基金不足等问题也日益突出,专家建议财政应保持持续投入,不断放大小额担保贷款在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中的突出的资金杠杆效应。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河南全省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已经建立了142个担保中心,同时,全省依托479个街道、1882个乡镇和3404个社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层工作机构,形成了覆盖全省的小额担保贷款服务体系。截至2010年12月底,全省累计到位担保基金16亿元,在工作中也形成了一些新的模式和经验。
但是担保基金不足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一是现有担保基金总量严重不足。目前,河南全省平均担保基金放大倍率已经达到1:4.9以上,接近最高放大倍率1:5。二是市、县级担保基金筹措困难。2006年以来,河南全省市、县财政自筹担保基金很低。加之很多县(市)都是“吃饭财政”,筹措担保基金困难。三是新形势对增加担保基金的要求更加迫切。当前,推进创业的重点人群是高校毕业生、农民工,他们创业的重点在农村。特别是随着统筹城乡就业步伐加快,“三农”更加需要小额担保贷款的支持。
一些专家介绍说,财政的持续投入是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重要环节。以湖北省为例,2009年建立5亿元省级创业促就业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对各地担保基金给予补助,对担保基金规模达到省政府规定且小额担保贷款余额达到贷款余额3倍以上的地区,通过省级创业促就业专项资金给予贷款余额30%的补助,用于充实地方担保基金规模。
为使小额担保贷款在就业工作中进一步发挥作用,专家们建议:一是重点补助。由省财政根据实际需要,对困难县(市)给予补助性投入。二是拓宽担保基金筹集渠道。每年按全省小额担保贷款发放目标任务的10%列入省级财政预算,各地财政配套10%,以激励机制推动各地小额担保贷款工作。三是建立担保基金配套机制。采取市、县担保基金筹措不到位,省级担保基金不划拨到位的配套机制,提高市、县级政府自筹资金投入担保基金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