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的缺失等诸多因素,共同诱发了“一哄而上”乱局
“当前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上马新项目跑步前进,淘汰落后产能裹足不前。”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巡视员熊必琳认为:“煤化工产能过剩有着深刻的根源。一些地方政府以GDP论英雄,片面追求扩大规模,加上缺乏行业信息披露和市场分析,尤其是煤化工行(601398,股吧)业被各地政府普遍看好时,很容易导致''一哄而上’。”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产能过剩带来的一系列恶果大家都明白。比如: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环境遭受污染,以及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国外市场,导致经济运行风险加大……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最终还会导致企业批量倒闭、群体失业、银行不良资产增加等严重后果。但对煤化工过剩呈现的阶段性、结构性特点,地方政府和企业确实难以准确把握。“过剩只是眼前金融危机造成的阶段性表现,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即使是传统煤化工产品,需求也会提振。我们的投资计划不会因此受阻。”山西的一家传统煤化工企业老总的话,代表了业内相当一部分人的观点。
这种观点在新兴煤化工行业尤其突出。尽管政府三令五申要求规范,但各地仍表现出超常的投资热情。以煤制油为例,随着神华等特大煤企的煤制油项目的完工和投产,一些煤炭富集地区纷纷投建和扩建煤制油项目。“即使按照当前的石油价格,煤制油项目的利润也十分可观。以后石油价格总体仍然呈现上升趋势,煤炭企业要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选择发展煤制油方向不会错。”山西长治的一家煤炭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
对此,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政策研究部主任张勇表示,我国发展煤制油现在还只是出于技术和战略储备的考虑。至于煤制油的环境成本、水资源利用,以及放大运营后存在的风险等一系列问题,仍需要全面论证和考虑。
“堵”、“疏”兼顾,确保产业政策和各种配套措施执行到位
不管怎么说,煤化工过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今年8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把煤化工列入重点加强指导的行业。这是国家第一次将煤化工列入产能过剩和结构调整行列。政府主管部门将综合运用法律、经济、金融、技术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整治和调节,其中包括提高技术、资金、环保等方面的门槛等。
作为煤化工传统子行业的焦炭,将面临3年新项目“限批令”;电石等多项过剩严重的行业,3到5年内原则上不再增加新的产能,实施等量替代,即上先进产能时必须淘汰等量的落后产能;对合成氨和甲醇实施上大压小、产能置换;而对于现代煤化工,今后3年原则上不再安排新的试点项目。
“根治产能过剩,关键在于各级政府和企业要彻底转变发展观念,这就要进一步改变和完善对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指标。政绩考核如同一个指挥棒,它指的方向正确,发展才能科学。”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黄泰岩说。
不久前国务院批转的《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不得强制企业投资低水平产能过剩行业。……对违反国家土地、环保法律法规和信贷政策、产业政策规定,工作严重失职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的行为要进行问责,严肃处理。”
治理过剩,“堵”固然重要,但“疏”绝不能忽视。“淘汰落后产能,涉及职工就业、企业转产、债务化解等各种问题,国家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同时,一定要结合实际,做好相关配套工作。只有上堵下疏,两‘头’都顺了,过剩的矛盾才能真正化解。否则,即使抑制了过剩,矛盾还会以其他方式存在和表现。”黄泰岩说。
金融危机的冲击为抑制产能过剩、推进结构调整带来了机遇。作为河北最大的煤化工企业,开滦集团积极推进结构调整,打造煤化工产业价值链。按照煤炭初级产品和深加工的效益比较,煤炭一级加工(加工为精煤),效益可增加1倍;二级加工(煤焦化)可达到3—5倍。目前开滦集团已建成迁安煤化工园区和京唐港煤化工园区,形成940万吨焦炭、20万吨甲醇、10万吨苯加氢、30万吨煤焦油加工能力,成为全国综合规模最大、循环产业链最完整、节能减排技术最先进的独立煤化工企业。
“谁不失时机实施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产业布局结构的调整,采用新产品和技术,淘汰落后产能,谁就为复苏后的发展抢占了先机。”开滦集团的一位负责人说。抑制过剩须防“两个片面”
钢铁、煤化工等行业的产能过剩,已经成为行业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有人把产能过剩比喻为“悬在行业头顶上的堰塞湖”,既表达了对过剩问题的担心,也说明治理过剩已迫在眉睫。正因为此,有关政府部门也下决心、出重拳开始治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相继出台。
但要看到,一些行业的产能过剩,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且原因错综复杂,治理了多年收效甚微。以钢铁为例,早在三四年前,反映产能过剩的声音就已经很大,但淘汰落后的效果一直不明显,上马新项目的热度一直很高。直到最近一系列组合拳出来后,才有所收敛。对于产能过剩这个“顽疾”,真正治理得靠“市场倒逼”,但离开政府这只手也很难见效。
笔者在此要说的是,政府这只手在抑制过剩问题上,要防止“两个片面”。
一是防止片面强调“堵”,而忽视了“疏”。提高准入门槛,控制“增量”,把达不到标准的项目“堵”在行业门槛外,是本次调整强调的一个重要原则,出台的各项措施也很硬,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对于“存量”中的落后产能的淘汰,也主要围绕“堵”做文章,比如停止金融服务、切断电力供应等等,而在“疏”的方面,比如企业转产服务、工人培训再就业等政策内容,则显得较为单薄。实践多次证明,如果不在“疏”上做文章,抑制产能的目的就很难达到,产能过剩的矛盾会以另外的形式存在、积累,直至酿成更大的矛盾。所以,国家在出台各项政策措施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各地实际情况,把相关配套工作做细、做实。只有堵疏兼顾,两“头”都顺了,过剩的矛盾才能真正化解。
二是防止片面理解“落后”,把小企业简单混同于落后企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对小企业“一刀切”的做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小钢企负责人说,尽管公司的设备全部符合节能、环保各项标准,产品市场也不错,但由于戴上了“小钢企”的帽子,日常经营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刁难”。事实上,小企业未必都是落后的,大企业未必都代表着先进。对于那些虽然规模不大,但产品有特色、服务质量高、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不仅不应淘汰,还要加大力度扶持。而对于那些工艺落后、浪费资源、破坏环境、没有发展前景的,不管是小企业,还是大企业,都应该坚决地进行调整、淘汰。
说一千道一万,产能过剩的治理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市场和政府两只手都起作用。对于企业而言,重要的是抓住时机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在控制成本和强化管理上苦练内功,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为经济复苏后的发展抢占先机。对于政府而言,重要的则是在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调控方式,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制订到位,执行到位,为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制度保障。